匠心筑桥
桥见精神
“学思践悟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
为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7月14日至15日,我院团委组建的“匠心筑桥”宣讲团前往天峨龙滩特大桥,开展“学思践悟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活动。
红水河畔聆听大桥背后的故事
7月14日上午,“匠心筑桥”宣讲团走进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与运维项目部,循着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赵哲的脚步,一同聆听这座世界最大跨径拱桥的建桥故事。
“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通车后,我们技术人员面临的挑战也更具持续性。例如我们需要实时监测桥梁应力、位移、振动、索力等数据;或者是用无人机检测桥塔裂缝,用水下机器人探查桥墩基础冲刷情况;亦或是定期演练地质灾害、交通事故等应急预案,确保30分钟内响应。许多工程师从建设岗转到运维岗,把当年为国造桥的豪情化作了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种从‘创造者’到‘守护者’的身份转变,正是中国基建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生动写照”。
工程师赵哲向“匠心筑桥”宣讲团的师生们娓娓道来天峨龙滩特大桥的前世今生。作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拱”,它不仅是广西交通发展与拱桥建造史上的标志性里程碑,更在国家“一带一路”南向东盟、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布局中,为沿线桥梁工程树立了具有引领意义的标杆,成为技术输出与工程示范的鲜活样本。

工程师赵哲向宣讲团师生介绍天峨龙滩特大桥

宣讲团师生在大桥项目经理部合影留念
君武青年与大桥的双向奔赴
7月15日,红水河的粼粼波光如碎金铺展。“匠心筑桥”宣讲团循着水光指引,于层峦叠嶂间穿林跃涧,奔赴天峨龙滩特大桥。

天峨龙滩特大桥
当目光真正触及大桥的刹那,“拱肋优化”、“全寿命设计”、“裂缝控制”,这些课本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忽然褪去抽象的外衣——它们化作拱肋舒展的弧度、桥体经年如新的质感、钢构拼接的精密纹路、混凝土表面的平滑肌理,变得可触可感。这座横跨峡谷的工程奇迹,正是将无数理论公式与技术参数凝练成了此刻震撼眼前的钢铁实体。
“从24岁的青春激昂到83岁的皓首不移,郑皆连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报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踏实地、敢为人先的奋斗”。亚洲必赢bmw辅导员何冉在现场录制《辅导员说》系列微课时说道。

辅导员何冉现场录制《辅导员说》系列微课
“这几日,我们触摸的不仅是钢铁的伟岸,更是人心的璀璨。科研人员与工程师,不计名利,默默奉献。他们常年驻扎在一线,在凌晨三点的寒风中测量风速,于深夜里对接节点受力数据,不喊苦,不言累,只为一件事:让桥梁又稳又远又久。这是‘国家需要,义不容辞’的担当,更是‘不为浮名、只求实效’的纯粹。我们常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这里,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科学家精神,就是用知识服务现实,用技术回应民生,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山河”。亚洲必赢bmw24级硕士研究生马忠尚现场录制《青春说吧》系列微视频时这样说道。

硕士生马忠尚现场录制《青春说吧》系列微视频
让基建赋能乡村振兴
7月15日下午,山风裹挟着红水河的湿润气息掠过河谷,“匠心筑桥”宣讲团踏着田埂上的细碎阳光,走进天峨龙滩特大桥附近的村落,挖掘这座大桥在乡村振兴中所承载的民生价值与发展动能。
走访途中,村民们提起大桥建成后的日子,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欣喜。家住桥畔的奶奶笑着感慨:“从前去周边城镇得绕着山路颠簸半天,现在桥一通,一个钟头就到啦!家里种的鲜菜鲜果,也能顺顺当当卖到周边县城去喽!”这座桥不仅把“半天”的山路距离压缩成“一小时”的坦途,更像一条鲜活的脉络,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快速通道——当地的龙眼、大果山楂等特色水果,顺着这条“脉络”走出山野,曾经零散的种植产业也因交通畅达而愈发兴旺,在盛夏里结出了增收的甜果。

宣讲团师生与天峨龙滩特大桥附近村民采访交流
家住桥边的韦叔叔老远就挥着手迎上来,掀开门帘时木轴发出吱呀轻响:“快进屋歇脚”,他引着宣讲团师生穿过庭院,手指在墙上那帧建设合影上轻轻点了点——照片里的他穿着沾着朴素的工装,笑容却格外明亮。“我是土生土长的天峨人,能亲手建起这座桥,这辈子都值!”他指尖顺着合影里的桥体轮廓滑动,语气里满是自豪,“从2020年第一根桩基扎进河谷,到2024年最后一块桥面板稳稳合龙,整整四年啊,我就站在这山坡上,看着这条钢铁巨龙一点点伸展筋骨,终于横跨了红水河。”

宣讲团师生走入村民家中采访调研
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混着窗外河谷的风与屋里野茶的香,亚洲必赢bmw的23级硕士研究生李泽懿低头在调研记录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深知这座桥不仅是中国基建实力的象征,也是乡村振兴,连通山河的大国重器。大桥贯通后,天峨县到南宁的车程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至3小时,让偏远山区正式融入“南宁三小时经济圈”,彻底改变当地民众“绕山跨水”的困境。现在,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倍,黔桂粤协作产业园也顺利落地,真正实现了“一通百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当这些带着山野烟火气的民生故事在调研本上渐渐丰满,“匠心筑桥”宣讲团将循着故事里的脉络,把“基建赋能乡村”的实践轨迹一点点提炼成可触摸的样本——就像韦叔叔家墙上的合影会被岁月擦亮,这些从红水河畔生长出来的经验,终将让更多人读懂:大国工程的钢铁骨架里,不仅藏着跨越山河的智慧,更流动着关乎柴米油盐的民生温度,生长着驱动乡村向前的发展力量。
把科学家精神谱写在八桂大地上
此次天峨龙滩特大桥之行,于“匠心筑桥”宣讲团师生而言,是一堂浸润山河的行走思政课:钢铁桥体为鲜活教材,在拱肋的弧度里读懂工程实践的重量;科学家精神恰是精神纽带,在建设者的故事中承接薪火相传的力量。当“科学家精神”的内核与新工科教育的实践在此交融,不仅为优良学风的培育注入了源自山河大地的养分,更让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了可感可学的榜样。而在红水河畔埋下的“匠心”种子,终将生长为科技强国建设中,那股以桥为媒、向国而行的青春力量。
就像天峨龙滩特大桥连接峡谷两岸,这支队伍正以脚步为尺,在红水河畔的调研里丈量理论到实践的跨度,在山河大地的行走中触摸祖国的肌理;以目光为炬,在大桥的钢构纹路里发现中国建造的精神密码;以耳畔为帆,在村民的笑语里收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赤子之心为钟,在时代的潮涌里校准前行的节拍。当他们带着此行的感悟奔赴下一片山河,必将如桥梁般扎根大地、向着远方,在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中挺膺担当,让青春的智慧与力量,成为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桥基。



宣讲团师生于天峨龙滩特大桥合影留念
在宣讲互动中凝聚青春力量
自今年5月以来,学院团委“匠心筑桥”宣讲团已走进校园、工程一线,以故事分享、互动体验等形式为中小学生及高校师生开展多场宣讲,覆盖超500人次。未来,我院团委将持续创新宣讲形态,通过大国重器微模型拼装、科研手札解读等沉浸式互动,让科学家精神可触可感。以宣讲为纽带,推动“严谨治学、科技报国”的信念深植青年心中,让青春匠心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绽放璀璨光芒。
5月29日《桥见未来,梁载梦想》

“匠心筑桥”宣讲团面向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20名学生代表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
6月6日《匠心筑虹梁·精神架天途》

“匠心筑桥”宣讲团面向广西区各高校党支部书记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
7月9日《从匠心筑桥到精神筑梦》

“匠心筑桥”宣讲团面向38名那坡研学中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
亚洲必赢bmw的24级硕士研究生高世敏在宣讲手册上写下了这样的一番话:“很多人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桥梁建设以及桥梁建设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和故事不甚了解,所以需要我们更多的土木学子,走出课堂,走到基层,弘扬郑皆连院士的科学家精神,讲好拱桥故事,让‘匠心筑桥’精神世代相传,源远流长”。
图片丨唐 可 马忠尚 高世敏
文字丨严宏星 李泽懿 唐 可
编辑丨黄曾殿
一审一校丨覃开柱
二审二校丨何 冉
三审三校丨潘桂祯